当前的位置:主页 > 艺术论坛

略谈水晶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作用

 陈 林:略谈水晶产业发展中的文化作用

陈 林

我国水晶产业的发展真正算起来就是20余年时间,而将其上升到珠宝的概念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毋庸置疑,近些年水晶产业的发展速度之快和规模之大均超乎寻常,东海作为中国水晶之都更是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消费主义为标志的后现代文化思潮对中国当代社会的全方位浸染已是在所难免,水晶产业如何能在这种大的环境中健康、持久的快速发展,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要把文化的元素放在主要位置,以此提升水晶的品位和档次,提高水晶文化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整个水晶产业的发展。本文就此做以下几点探讨。

一、挖掘水晶历史文化,厘清水晶文化的深刻内涵

 所谓 “文化”,即由“人文以化成”缩略而来,是指呈现于人的内心世界的精神活动,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节操、审美趣味、民族习性等,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水晶生成已有数亿年的历史,而人类发现水晶的历史文化也有数千年了,且我们的祖先在应用和文献方面都有诸多记录。东海的大贤庄遗址,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江苏省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当时出土的诸多石器文物中,就有数块水晶砾石削刮器具。紧邻东海的新沂花厅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已经有了水晶项饰和数颗水晶珠,这是5000年前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的水晶饰品。到了唐代,随着雕刻技艺的成熟和繁荣,由水晶制作而成的装饰品、生活用品遍及宫廷民间,如水晶项链、水晶杯、水晶帘、水晶盏等。而清代,水晶更受朝廷珍视,用水晶做印玺,还用作官员朝服冠顶佩戴物。据《江南通志》记载,东海县在600多年前就开采水晶。康熙乾隆年间,民间多次进贡东海水晶给朝廷,用来制作官员顶戴、器皿、佛像等,如今故宫博物院还收藏许多水晶文物珍品。水晶不仅为中国人使用,而西方人对水晶喜欢程度也有过之而无不及,波斯国王、古罗马皇帝、俄国沙皇等都用水晶来装饰皇宫,并将其镶嵌在皇冠、王座、权杖或勋章上,以显示华丽高贵。而古往今来以水晶为题材的文字诗话更是连篇累牍,据统计,自唐宋以来就有300余篇咏水晶的诗歌问世,如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大诗人都有水晶诗词流传。其中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和韦应物的《水晶吟》“映物随颜色∕含空无表里∕持来向明月∕的烁愁成水”两篇已成为咏水晶的代表作,久唱不衰。除此之外,吴承恩的经典巨著《西游记》把东海龙宫描绘成水晶宫,更增加了水晶的神奇色彩;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则写道,水晶能治病,久用可轻身延年,这又为水晶增添了新的用途。由此可见,水晶的确是旷世之宝,它浑然天成,蕴藏着天地间的灵秀之气,流泻着宇宙间的雄奇之韵,给人类不仅带来物质上的赏馈,更是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珍贵的天然资源,挖掘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弘扬光大。

二、驱动文化原创力,创新水晶文化创意模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大家越来越重视商品的文化品位、文化价值,所以,在水晶产品的开发和营销中,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文化定位,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创意就显得格外突出重要。目前,我国水晶产业尚属起步阶段,比起钻石、玉等其它宝石类还有较大的差距,从国际、国内的整个层面来说,人们对水晶的认知度还非常小。在国内的一些水晶市场上,由于产品的质量偏低、品味偏低、品种偏少,加上从业人员的自身人文素质不高及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等原因,都影响了水晶产业的健康发展。

水晶文化创意要善于挖掘和表现传统文化中尚有生命力的东西,要善于驱动文化的原创力,创新创意模式,提升水晶产品的品位和档次,使水晶产品尽快融入国际国内珠宝行列并与之同步前行,这是摆在水晶业界面前的一个头等课题。创新是水晶文化发展中的灵魂,是水晶产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充满竞争的文化环境中,大到一个国家或地区,小到一个企业或店铺的发展成功于否,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它的文化创新能力。奥地利施华洛世奇的仿水晶产品为何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欢?这些都是由于文化创意搞的好的缘故。他们在文化创意上不断翻新,在工艺流程上不断改进,从而使一个企业的年销售额达到30亿欧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文化创新的概念。如果水晶产业的发展没有大量好的产品作支撑,没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人员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此产业也就不可能相以为继。文化原创力是水晶文化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水晶产业的生命,它决定着水晶文化产品的优劣高下,缺少原创力的水晶产业是没有生机与活力的。随着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人们的文化消费选择也日益多样,大家的审美情趣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经济、文化、年龄、 民族、信仰、个人修养、社会身份等方面的不同,水晶产品受众之间存在着审美情趣的巨大差异,这也迫使水晶业届要尽可能提供丰富多样的产品品种,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近年来,水晶之都东海县在这方面做了非常好的尝试,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兴建了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面向全国招揽水晶文化创意人才,聚集一批有文化创新能力的优秀水晶生产加工企业,建起了大师工作室,引导水晶产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前景有望可期。

在水晶文化创意方面,与国际接轨交流做的显然不足。实际上,我们拥有非常丰厚的水晶文化资源,例如水晶雕刻技艺、形态各异的观赏石、色彩缤纷的水晶饰品、助人健康的水晶保健品等等,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民族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开拓国际文化市场和珠宝市场。水晶产业发展不仅要有内需推动,还要有外需的推动才能做大做强。美国的电影业之所以能成为美国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美国出口外汇的支柱产业之一,就在于它一直参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竞争,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还为美国的全球利益赢得了巨大的空间。而我们中国的文化产业之所以至今未能在国际市场形成有效的竞争力,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国际市场观念,盲目陶醉于国内市场的庞大,结果不仅使内部生产缺乏原创力,而且使国内的文化消费资源在国际文化产品面前不能介入,因此,瞄准国际市场是自觉提高水晶文化自身原创力和生存空间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水晶产业发展的战略性需求。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国际文化展览会、国际珠宝展销会、国际拍卖会等会展平台切入,与国际相关机构联手协作,推介中国水晶工艺品,参与国际间的艺术交流展示,逐步提高和扩大水晶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水晶文化艺术,这也是我们水晶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水晶文化的发展应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为战略目标,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大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强练文化内功,提升水晶产品的文化品位和档次

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已极大提高的今天,文化消费正从大众消费向个性化消费过度,多元化的文化诉求对文化产品的价值及审美表达所提出的满意度标准在不断变化,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人类需求等级的提高,就是对商品的品位档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技术、设计和品牌将成为市场运作中的重要内生变量,而能掌控这些变量的就是人。由于水晶作为一种产业的形成较晚,目前水晶业界的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质还不能与快速发展的行业相匹配,高素质的人才团队稀少,企业的创新能力低下,高、精、尖名牌产品几乎没有,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水晶产业的发展。因此,就迫切要求水晶产业界强炼文化内功,以文化的理念发展水晶产业,这样才能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在水晶产业发展的企业管理中,最理想的模式和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文化。可以说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水晶产品溶进文化元素,它就具备了优质、可靠、悦目的特征,就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和忠诚,这也是创建品牌的必由之路。在这方面,东海的至善坊公司做的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他们就是以文化经营企业,通过企业文化的方式引导全体员工去搞产品研发,制定一系列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让企业的每一位员工都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潜能,实现企业的预定目标。

水晶产品的营销也要用文化的理念来做。水晶的文化底蕴很深,形态也很美,要挖掘和探索它的核心文化价值,通过各种营销渠道广泛传播,实施文化营销,改善企业与消费群体关系,争取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和认同,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随着消费者的逐渐成熟和理性,大规模、粗放式的营销时代已渐离去,面对现时的水晶市场,企业在实施营销战略时需要理智、客观的分析市场环境,分析消费者的心理,然后根据企业实际和产品的个性特征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营销策略。紧紧围绕企业的管理文化和品牌文化,进行传播水晶特色文化,让水晶文化在消费者中间产生互动效应,由此搭建起沟通情感和信息交流的平台,共同分享水晶给人们带来的美感愉悦。美感是人类长期与自然相交往中形成的某种程式化的社会心理积淀,也是对自然认识在心理上的升华,而水晶恰恰能表现这一点,消费者对美感的需求将逐步显化为影响水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林,195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江苏省水晶文化研究会会长、《东海水晶》杂志总编。 

                                       (编辑:赵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