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艺术家

【连云港走出去的文学艺术家】(5)— 画家•樊波

 基本资料

 
 
 
樊波,1957年12月出生,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学系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论艺委会副主任、秘书长。从事书画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主要著述有《董其昌研究》、《中国书画美学史纲》、《时间与存在》、《画中历史》、《中国水墨•樊波卷》、《中国人物画史》。
1986年曾在南京举办画展,1987年在上海举办画展,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2007年参与并主持中国书画研究院书画展,2008年曾举办学者型画家画展,2009年参加荣宝斋画院“回耕砚田”名家作品展,2011年参加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以画为寄”中国当代文人书画名家邀请展。作品曾在《荣宝斋》、《美术》、《中国美术报》、《江苏画刊》、《现代书画报》、《中国书道》、《艺术阵线》、《国画家》、《中国书画》、《艺术名家》、《东方艺林》、法国《欧洲时报》、《星岛日报》等刊物发表。著作《中国书画美学史纲》荣获省社科奖二等奖,《中国人物画史》获江苏省第十一届社科奖一等奖。作品《山水清音》乃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赠由德国大哲学家哈贝马斯收藏。
 
作品欣赏
    
樊波:自说自画参文心
 
德国诗人席勒曾说,他在文艺创作时,总会陷于抽象的哲思,而在进行理论思考时,又却时常沉湎于想象之境,因而往往处于进退维谷之中困扰不已。我无意高攀名人之缘,但却有类似之感。然而我并没有席勒似的内在困扰,可理论思维与艺术创作在我有限的生命时程中难以均衡分配的确令我常生苦恼。我不太相信一个人理论读书达到很高境界就可以成为大画家的妄言,绘事丹青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手艺活,手艺精妙且如果再有比较雅致的趣味和不俗的眼光,那么距名家高手的路途就不会太远了。
这几年我决意从理论领域暂撤脱身,将我少年时代几曾迷恋的绘画技艺再度置于人生的案头,回顾思量我多年的学术研究,欣感自己并没有将书读死,并有将茂密的逻辑思维窒息了灵府中涌动的感性意绪,实际上我对学术探究的兴致大约与艺术创作一样浓烈,绘画之后的理论考察乃是我心路历程的一个必然延伸。我在艺术院校教学,时常惊讶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分为两截互不相干的局面。有些理论家夸口自己拥有一种纵贯整个艺术史的视野,但其实他们对艺术——尤其是中国画的精妙之处并无真正的感知,甚至似乎也没有去深切感知的愿望,他们号称研究艺术但并不真懂艺术,讨论的问题与艺术创作的深层经验基本无关。而艺术家对理论少有兴趣,有的书他们不想去读也读不了,他们唯一的需求就是希望理论成为其作品十分拙劣的广告词。更多的时候他们只对理论采取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但内心却完全不屑。在这种意义上,他们只是缺乏教养的粗人。
前几年我和几个朋友办过题为“文心绘境”的画展,事过境迁,其中有的人已然仙逝,有的则分道扬镳,依依旧作,多为陈迹,相视之下,不忍卒读。如今再度自荐,携伟熹弟合作;承柯兄美意,举办这一“学术与格调”的画展。展名似乎透露了几分自信——至少比多年前的拙作多有增益。然而在画展准备期间,有幸在南博拜观了庞来臣收藏展,看到董其昌、吴墨耕的作品,实在是精雅之致。我不知他人观感如何,但与己对照,顿觉如同贾政眼中宝玉和贾环之别。进而又突生遥想,当年家境并不宽裕的乡村子弟徐悲鸿,身置社会动荡之际,可能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精品,否则他就不会讲出那么令人诧异和脸红的妄言。
我专攻山水,但这次画展还呈列了一些人物画小品,前几年曾写过一本《中国人物画史》,自认为有些心得,并对几千年的中国人物画发展的脉络和画法虽不能说已了然于胸,但却也使我酿成积郁于怀,且一吐为快的念想。这些人物作品就是这一念想的产物。此外,我虽习字多年但一直未能认派归宗,然也不是旁门左道,这次展出的书法作品是我大量习书稿堆中挑选出来的零星之迹。我同样不太相信书法好了,画也会不错的说法,据我的体会,书法的熟练至少会给人一种抒写的胆气,尤其是书法用笔的丰富形态和纵横如贯的意兴可以赋予绘画气足不败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