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协会风采

【连云港走出去的文学艺术家】(16)— 书法家•蔡显良

 

蔡显良,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广东省书法院特聘研究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黄惇先生,并问学于曹宝麟先生。曾供职于连云港市博物馆 担任副馆长。

所得成就

书法作品曾参加全国各类展览并被相关机构收藏。在各级专业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书法创作与学术研究在专业报刊和新闻媒体均有专题介绍。曾获中国书协第二届兰亭奖提名奖、第三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四届兰亭奖二等奖、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首届南京艺术学院优秀博士论文奖、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学术成果两获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学术最高奖康有为奖,并获广东省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暨南大学第三届本科教学校长奖。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二十世纪中国绘画赏析》等。主持教育部科研项目《元明清论书诗整理与研究》。

部分作品

创作感悟

我的书法观

蔡显良

按:此为两年前作品集自序,常常心折于古人对书法的真知灼见,今再拿来共勉。写序本就很难,自序更难,遂将多年学书心得采用拿来主义,借用前人论书文字拼凑如下,未糅杂一字,权代心声。米芾书法曰“集古字”,此亦另一种集古。无他,唯有与古为徒的拳拳之心,以及对于经典的顶礼膜拜也。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张伯英临池学书,池水尽墨;永师登楼不下,四十余年。书不千轴,不可以语化,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有得力于天资,有得力于学力。学贵专诣,不尚空谈。先学执笔,令其圆畅。力到自然,八面出锋。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尤恶;字形弗妙,虽熟尤生。书必先生而后熟,亦必先熟而后生。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既知用笔之诀,尤须博观古帖。学书者不学晋辙,终成下品。学汉魏晋唐诸碑帖,各各还他神情面目。而徒求形似,则不足以论书。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勿惑俗议,勿依傍时人。喜怒哀乐,各有分数。果能出入古法,再加体会,自然妙生。用力到沉着痛快处,方能取古之神。始于平正,中则险绝,终归平正。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诀也,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必须造化在手,心运无穷,独创一家,斯为上品。

夫书者,心之迹也,故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学书之得力,不徒在书也。或观蛇斗,或观夏云,得个入处。意在笔前,然后作字。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故必积学累功,心手相忘;乃能精神融会,悉寓于书。其所以悟者,亦有书卷之味。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造诣无穷,功夫要是在法外。此不惟关乎学力,亦系乎人品性情也。书之大局,以气为主。凡论书气,以士气为上。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论书如论相,观书如观人。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之贤者传遂远。若其灵府无程, 纵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2013年5月15日于岭南临风轩

名家寄语

蔡显良的书法

黄惇

“书以创造独立为贵, 然舍法便不是书。”这句话,是我在课徒时经常给学生们讲到的,大抵是须先有法而后可突破前人藩篱。历代大家几乎都从师法传统开始, 然后再沉潜用功,才会有所建树。

蔡显良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后,出于对古典艺术的热爱,来到我这里攻读书法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南艺上学时就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做学问上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感悟力,在技法上勤学苦练,日见其长。自2007年他调入 “百年侨校”暨南大学工作以后,勤做学问,很快就破格晋升教授。2008年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成立时担任副所长,得以在所长曹宝麟教授身边亲聆教诲。凭借扎实的文史功底,他在论书诗这一研究领域可谓如鱼得水,首屈一指。创作上亦日渐精进,点划遒美,章法自如,势态跌宕有致,潇洒中不失沉稳,书卷气息隐现于毫端。他力追前贤, 取晋书之大雅, 汲汉简之简约, 得钟鼎之气象,而以笔法为本, 一以贯之。擅长篆隶与行草创作,而行草是其着力最深者。他始终抓住二王一线,上溯晋人尺牍,膜拜魏晋气韵,研习锺王法度;中探宋元消息, 倾心于苏之沉着, 米之真率;下得明清气势,跌宕中见觉斯,点画间有青主。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曾说过:“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 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长期的史论研究,提升了他的综合素养,使其创作自然而然,情绪饱满,其作品也因此血肉丰满,是其思想和情趣的自然流露,并形成自己沉着痛快、潇洒飘逸的鲜明风格。但愿其书法创作能够光景常新,更上层楼。

蔡显良博士的书法创作

曹建/西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 教授

蔡显良博士的书法创作是建立在他的理论研究基础上的,是对书法的一种个性化的思考。蔡显良的论书诗研究,在书法理论界独树一帜,视角独特,并取得很多成果,曾获第六届全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第三届中国书协兰亭奖理论类二等奖。博士论文《宋代论书诗研究》获2008年度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奖。蔡显良在来广州之前,与我一起问学于金陵名宿黄惇教授。他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并工作很多年以后,始终放不下对书法的那份虔诚,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硕博连读六年,他的学术和艺术都浸透了六朝古都的神韵。黄惇先生早年以对元明清印论史的精研而蜚声南北,蔡显良对于论书诗的研究,以论带史,博约并重,钩深入神,颇得黄门之真传。他那基于深入思考的创作不属于浪漫一类,创作情绪与作品状态均较为理性,或者谓小心。他追求自然的书写状态,自由的创作境界。苏轼云:“书必有神、气 、骨、肉、血,五者阙一不能成书也。”或许这也就是他的书法作品想要有的一种生命形式。这种基于灵魂的追问,大约是给与书法最好的尊重,要不然怎么去对话具有传统哲学精神的中国特有的这门艺术,怎么能够理解林语堂所说的书法提供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审美思想的说道。

蔡显良最善行草与隶书,碑与帖兼收并蓄。行草书的创作钟情于心手相应的书写,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之外,尚对米芾、祝允明、王铎有所涉猎;隶书于《石门》、《张迁》、《史晨》之外钟情汉简。他喜欢行草创作的那种自在挥洒,也喜欢隶书创作的那种意境探索。在《张迁碑》、《石门颂》的研习中,体味隶书的博大雄浑,又在汉简的灵动中有所心悟,这使他的隶书创作有了些许自我风格的表现。蔡显良之书,明显地体现出博收约取的智慧,就风格而言,兼取秀美与雄强;就书体而言,援简入碑,将原本端庄严整的汉隶化出一种幽默轻松的简牍样式。欣赏蔡显良的书法,可以获得多重美感,或轻松活泼,或端严妙丽,或龙跳虎卧,或鸾舞蛇惊,行草如流风回雪,隶书似景山兴云。唯在优秀的传统技法中浸淫,或能做到不在野外瞎转悠,鲜明风格自是一面,至少盼望得其门径而入也。因为他始终把黄庭坚的这样一句话当作创作时的座右铭:“士大夫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