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港城文艺

【慈善征文】作品展播(83)

 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

文/蔡永庆
“风风雨雨,真情不改。慈善中国,永远的爱。”当《慈善中国》的优美旋律触动着人们心灵之时,两则有关慈善的新闻,却吹皱了网络一池春水。刹那间,“粗放慈善”或“精细慈善”的论争,打开了网友的话匣子。
“粗放慈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老汉取福利,领回超短裙”之荒唐怪事。2016年伊始,陕西省岐山县蒲村镇给残疾人发放过冬福利。鲁家庄村已卧床8年的78岁老汉,原本想领一件棉衣暖和御寒,谁知到手的却是一件超短裙。当家人到镇上理论时,办事人员竟如此回应:这些衣服是上海一家公司捐赠的,其中大部分是女装。至于领到的超短裙,老人穿不成可给其他人穿嘛。
虽说,“老汉领回超短裙”只是个例,但却是“粗放慈善”负效应的一个缩影。就热心慈善的个体而言,每当捐物献爱心之时,有多少人能真真正正将心比心?恐怕大多数人只是将自己不用或闲置的衣物一股脑儿捐出,至于是否适合受捐人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为什么人们习以为常“粗放慈善”?网友“普沙岭”,一针见血地在嘉兴网发帖:就是不走心、不用心、没爱心、没耐心。
“精细慈善”最鲜活的事例,非“迎泽慈善会,量体来‘选’衣”莫属。山西太原市迎泽区文庙街道的老路一家三口,两个大人均为残疾人,一个女儿正在上学,缺衣少食生活窘迫。迎泽区慈善会工作人员获悉后,先登门精确测量了老路一家三口的身高、腰围、鞋码,后按照尺码送去6大包40多件合身的衣物。
像山西太原迎泽区慈善会这样“合理配置爱心资源”之举,并不是每一个慈善机构都能做得到的。为啥难以用心“精细慈善”?究其深层次原因,无非是“慈善闭环”惹的祸。就慈善机构而言,能否对每一位被捐助对象了如指掌,能否少坐办公室多到贫困群体中走一走,能否真正打通捐助者与受捐者的信息不对称瓶颈,是解决慈善供给侧难题的关键之所在。
无论是热心慈善的人士,还是从事慈善事业的机构,还是好好琢磨琢磨英国作家托·布朗的至理名言吧:真正的慈善能明察秋毫,哪里需要行善它一看就知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蔡永庆,男,90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阳泉市分行内控合规部,中级会计师职称,爱好文学,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阳泉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000多篇,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