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位置:主页 > 港城文艺

【慈善征文】作品展播(57)

 最美汤沟镇

文/程中学
 
 
 
我认得许老二,是一个小镇上。
  去汤沟镇,是我离开连云港有名的花果山水帘洞之后临时决定的。只因它离花果山水帘洞不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那里的桃花与酒,都很有名气。
  我不是喜酒之人,但却怜花。况且,扰攘红尘反而多寂寞。比起城市的繁华,我更喜欢行走在穿行于山山水水的小镇之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验不同的民风民俗,放飞心情,濯洗心魂——它们更接近我的童年!
  到达汤沟镇时,正逢那日赶集。热闹的门市,随地摆放的商品,吆喝与吵闹,讨价与还价,方言里夹杂着美食的味道。我混在人群中,循着摆放农具的地摊一路向前,竟然不知不觉走到一个煎饼摊前。摊煎饼的三轮车架上,贴有“赣榆煎饼”几个大字。
  赣榆煎饼一直被作为江苏赣榆城乡居民的主食,很有名气。路过可不能错过,作为吃货的我肚子正有点饿,于是掏钱准备买——八元一个,比城里的要大。嗅着摊主摊煎饼时流溢出的香味,嘴里立马团起了口水。
  “你给我张煎饼吃……”我正盯着摊主手里快要摊好的煎饼,冷不防耳边响起了大声说话声,惊雷一样,震得我耳膜生疼。
  我恼怒地回过头,想要发作,不想站在眼前的是个干瘦的老头,衣衫褴褛,面容脏得像黑炭,或许说话过于用力,或许是因为饥饿,他的胸口剧烈地起伏着,身上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
  我赶紧闪到一边。
  “给我张煎饼吃。”他又大声地对着摊主说:“我有二十年没有吃过赣榆煎饼了……”
  “行,八块钱一张……”摊主是个中年妇女,她也大声地对老头说。
  “你说什么?我听不见……”老头将耳朵调到了摊主说话的方向,做出费力而专心听摊主说话的样子。但他好像确实听不到摊主说什么,又冲摊主道:“你给我张煎饼吃,做做好事,但我真的没有钱……一分钱也没有。”
  “没钱吃什么煎饼……”摊主嘟囔着,扬了扬手,示意老头走开。老头盯着摊主手里正摊着的煎饼,怎么也不肯挪动步子。
  我注意到老头的身边,放着两个又破又黑的编织袋,还有一根磨得很光滑的棍子。老头是个流浪汉吧,我猜想。
  “给我张煎饼吃……我有二十年没有吃过赣榆煎饼了……”老头又说,显得可怜兮兮。
  煎饼摊前开始聚集一些人。
  我要的煎饼这时候做好了,接过摊主从窗口递出的煎饼,看着可怜的老头,我想我无论如何也吃不下。于是,我把煎饼递给了他。又让摊主摊两张。
  老头接过煎饼,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怕他噎着,我递给他一瓶矿泉水。
  这时候,有个衣着整洁的老人认出了他,老人说:“哎呀,这不是许老二吗?你还活着的啊?以为你早就死在外面了……”
  又一个声音说:“就是从小无父无母的孤儿许老二?”
  摊主也将脑袋贴在窗玻璃上,对着许老二说:“就是我们老屋隔壁许家老二?他离开汤沟镇我还是小孩子呢,他们家的房子早就倒了……”
  吃完煎饼的老头见大家都盯着他看,他抹了抹嘴,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就在这时,他也认出了先前的那个老人,有些激动的他不由自主向老人伸出他漆黑的手,但又很快缩了回来,只对着老人喃喃地叫了两声:“小白,小白……”
  老人用力点了点头。有人打趣地说:“当年的小白,早成了老白啦……”众人就是笑。
  老白走近老头,他早看清了老头的处境,叹息了一声,有些心酸。问老头:“这些年你都干什么去了?没有音讯,也不回家。刚开始以为你在外面发财了,后来又听人说你出了什么事,死在外面了……”
  老头听得很仔细,但又显然并没听清老白说什么,但又觉得十分有必要说点什么,于是对着老白说起了他的经历:二十年前,在连云港干工地的他跟着包工队跑到了外省,换了一个老板又一个老板,钱没挣到却因为一次事故落下了耳聋的残疾,包工头也因此音讯杳无。目不识丁的他从此没有了活路,只靠捡垃圾、住桥洞勉强填饱肚子。这些年,他竟然就靠着捡垃圾、向人乞讨才一路走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
  老头一边说,一边落泪,听者无不动容,有好几个老人也认出了他,纷纷出些如何让他在老家生活下去的主意。这时,我的煎饼也做好了。摊主递给我煎饼,却只收了我一张煎饼的钱。摊主说,亲不亲,故乡人。这许老二从一生下来就命不好,现在回到老家也无依无靠,但汤沟镇人不会不管。摊主还说本来我只需要买一张煎饼,但为了老头,却多买了两张,就凭着外乡人对汤沟镇人的善意,也绝不能要另外两张饼的钱,不能让外乡人看不起。我推脱不过,只好依着摊主,又递了张饼给那老头,惶恐而去。身后,又传来了那些人的说话声:
  “住我家老房子去,反正空着也是空着……”
  “回头给他弄点粮食,一个老头子,能吃多少?这年头不缺吃的……”
  “我这有三十块钱,万一买斤盐打点酱油……”
  “我也有二十块……”
  “……”
  “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桃花曲,桃花酒,是汤沟镇的一大特色。我想,汤沟镇的人也如桃花一样吧,热情如火,有着善良的品性与大爱的芬芳。
  当我站在“桃花泉”畔,面对着汤沟这个古朴的小镇,那些明清的建筑在无形中诉说着古老的历史,遍地桃花入眼帘更是奇观。行走在古寺庙遗址,去过古汤沟,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情态时时丰盈着我的心。
  但是,对于汤沟镇,我只是一个过客。
  又是一个赶集日,再吃一张赣榆煎饼吧。然后,返程。
  还是那个煎饼摊主,她认出是我,很是热情。她边摊煎饼,边喋喋不休地说起了那个老头:“要说那许老二也确实可怜,我们还是老邻居呢,听老一辈人讲他从小就吃百家饭长大,到老了还是一无所有。我就让他住我们老屋了。一来他有个安身之地,二来我家老屋还能有点人气。现在谁还住老屋啊?都盖楼买楼了。大家伙为老头凑了一两百块钱油盐钱,他倒好,打听到以前的老邻居老王女人得了白血病,正住院治疗急需用钱,硬是掏出一百块钱捐给了老王家……这老头子,厚道。还说自己再难身体也还算硬朗,比不得身患绝症之人……”说着,摊主将煎饼递给了我,又掏出手机打开微信,对我说:“姑娘,你看看,这就是我们那得了白血病的老邻居,都好几年了,为看病家里的钱都花光了,亲朋好友都借遍了,实在没筹钱的法子才上了‘慢友帮’寻求帮助。人虽得绝症,但好歹也是条命啊,家里人为了多延续她一天的生命,时时刻刻都在努力着。希望每个有爱心的人都奉献一点自己的零花钱,救人命的事,是积德行善……会有好报的……钱不在于多少呀,帮的人多了,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哇……姑娘,你给转发一下呗……”听着摊主的絮叨,心里有种莫名的温暖与感动,为她的热心和善良!我不动声色地转发了她的那条微信,然后浏览了起来。在那条“爱心筹•慢友帮”的求助信息里,有帮患者证实的,有表示相信他们的,更多的人捐出了爱心,二元,三元,五元,十元,二十,三十,五十,一百……一句句贴心的话,一份份爱的鼓励,不断从微信、从汤沟镇、从连云港传递出去,打动着每一个心怀善念的人。
  随着慢友帮的提示,我捐出了微信红包里所有的钱。钱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是身外之物。生命更可贵,更值得珍视!
  上车了,意外的是,我远远地看到了那个叫许老二的老头儿,他已经换上了干净的衣服,整个人看上去清清爽爽,虽瘦小但也精干。他正提着一个编织袋,在候车室外捡矿泉水瓶子。我觉得,他像极了一棵老桃树。
  我相信,只要有爱,汤沟镇来年春天的桃花一定开得更绚丽、更灿烂!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程中学,女。80后。从南漂到北,爱好写作,坚持学习,力求进步。作品包括散文、小说、现代诗、古体诗,散见于《微型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青春期健康》、《泸州作家》、《金沙江文艺》、《羊城晚报》、《柏坡风》、《梅川》、《丹荔》、《大森林文学》、《尉犁文学》、《新民晚报》、《天津日报》、《扬子晚报》、《齐鲁晚报》、《京华时报》、《京郊日报》、《中国审计报》、《中国边防警察报》、《北方法制报》、《西安晚报》、《燕赵晚报》等二百余家报刊杂志。相信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